中国古人一直信奉“乾为父,坤为母”的环境伦理。被誉为中国文化之源的《易经》产生于原始时代的“环境吉凶意识”,在受到《易经》的影响后更臻成熟。《易经·林卦》中说:“知林,大君之宜,吉”;“禁林,贞:吉”。这一思想反映了周代人已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。
《易经》中的方位吉凶意识也与其所处地理环境有关。《易经》方位意识以西南为吉,以东北为凶。《蹇封》中说:“利西南,不利东北》”《坤卦》中说:“主利,西南得朋,东北丧朋》”究其原因,西南面为秦岭山地,自然条件优越,是周人逃避来自西北、东北及东面各个强大民族侵扰的天然庇护所,而且西南方为《坤卦》所在方向,代表母亲方位,在风水中为“人门”的位置,是生命诞生的方向。
《易经》和风水始终以西南方为吉,就是这个道理。相反,东北方自然条件相对较差,冬季风寒冷刺骨,《黄帝内经》中称之为“大刚风”或“凶风”,主煞,而且周人从北方、东北方受到的外族侵扰也最多,是风水中的“鬼门”所在,因此,在《易经》和风水中均以东北方为凶的方位。
中国古人对环境的尊重,除了受“天人合一”和“大地有机”思想的影响之外,还受风水思想的深刻影响。在中国占代,任何家族都重视其所在村落的风水环境。清代风水著作《阳宅会心集》中说:“村乡之有树木,犹如人之有衣服,稀薄则怯寒,过厚则苦热。”说明了树木对人的重要性犹如衣服对人的重要性。
中国人特别正视家族祖山宗祠一带的风水林的保护。常常把风水林的好蚜;看作家族或村落兴衰的标志,以致中国的古村落周围都保留有非常茂盛的森林。
《衡阳宋氏六修族谱》中,人们对宗族附近寺庙的环境保护也有明确规定,书中说:五凤庵“左右前后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桐茶也,松柏也,各色树竹也,倘有人山悄伐者,寺僧固不得诿其咎,族人亦不得徇其情。”
徽州《尚书方氏族谱》对其村落环境的记述是:“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,……阡陌纵横,山川灵秀。前有山峰,耸然而特立;后有幽谷,窃然而深藏;左右河水回环,绿林阴翳……”这就是村民心目中的理想环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