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名是一个人的符号,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主要工具。随着民族交往的扩大,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姓名文化也在逐步渗透,形成了带有异国特色的名字。
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许多外国友好人士来到中国,积极协助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,为了工作的方便,他们将自己的名字音译为中文,看起来像地道的中国名字。比如:艾黎、白求恩、柯棣华、马海德等等。建国前后,我国与前苏联关系为融洽,不少孩子起名都带点苏联味,如:徐安娜、刘斯基、方丽亚、韩维奇、乔莎等等。
在香港、台湾、澳门、由于外国人比较多,在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,不少东西逐渐洋化,起名时,带洋味的名字比比皆是:王布朗、谢埃伦、林切尔、陈安妮、吴丽娜、李海伦、万福特、柯莉亚、丁保罗、胡杰尼、郭菲莉等。
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,对外开放的加强,各种洋货也充斥于市场,某些都市小姐的芳名也日渐洋化,珍妮、莱丝、黛娜在都市靓姐俊妞的口中响起,洋名似乎成为了都市小姐们项链、耳环外的“新饰物”。有些人取洋名是崇洋媚外,想当个中国的“洋人”,找找那份当洋人的感觉;有的则是因在合资企业工作,取洋名是为的让外国老板能记住自己的名字。
某学校的王艳是“天皇巨星”谭泳麟的忠实歌迷,对谭咏麟的崇拜是如痴如醉。她几乎收集了谭咏麟所有的专辑磁带和有关资料,床边、墙上、课本封面名都贴满了谭咏麟的相片,嘴上哼的,耳朵听的全是谭咏麟的歌。因为谭咏麟有个英文名字叫“阿伦”,她取个洋名“卡伦”。
谭咏麟、张国荣、陈百强、钟镇涛等许多港台偶像派歌星个个都有英文名字。于是“追星族”们就仿效他们给自己取洋名。有的歌迷大谈取洋名的好处:“有个英文名字方便新鲜不说,还是个秘密暗号。用英文名字在电台为同学朋友点歌,可以省去许多麻烦,用不着担心别人对你说三道四,因为英文名字只有自己和朋友知道。”